例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作者:王红伟 |
2017-04-21 18:58 |
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是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今天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教师更不知道教学的走向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自己的事,课堂教学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教师看,这就造成了目标制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欣赏语言的,设计时着力于课堂语言的优美、有诗意;喜欢思维的,把精力放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关注生成的,注意力集中于意外生成,等等。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教学目标真的可以那么随意?真的是无足重轻吗?答案是否定的。 2010年7月,全国小语会在大连召开了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找准年段目标,力求教有特色”。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对此,小语会会长崔峦明确指出: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年段不同,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这一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学段目标。我以为,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对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确定的失当。 2.单元重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它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凭借。我们说,一篇文章,其内涵固然丰厚,语言固然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固然很多,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这一课时要解决的,要训练的,应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定。我们如果承认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解决语文上的所有问题这个事实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应该无视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随意地确定教学目标,而应依凭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而定。 3.课后练习。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文特征与课后练习。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再说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而课后练习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4.学生实际。即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寻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但不可过分强调实际而把课标拟定的学段目标丢在一边。 如《花钟》,这是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标中关于中段的阅读目标有10条,而以下四条特别重要: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导语的关键词是“认真阅读,了解作者发现的秘密”;“我们要留心观察,看谁有更多的发现”。课后练习有三:“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体会“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单元重点和课后练习,结合课文特征及学情,《花钟》的目标可确定为: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段;3.认真阅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初步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事物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标明确后,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说实话,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这需要我们根据目标,深入解读文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寻找语文的核心价值,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 统观《花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文,我们可以发现,能体现这些教学目标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在第一自然段,而其他自然段,则可以作为一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大致理解。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9种花开放的时间和情形,并以花的开放时间为序连句成段。形象生动的描写是作者“造句”的特点,以花开的时间为序连句是作者“组段”的特点,而且整段文章中的每句话又同中有变、语言节奏错落有致,形成美妙的“语感”。这些语言特点都是这篇课文作为语文教材,是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所应该重点学习的。所以,学习《花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对第一段的学习上,不论是朗读、背诵,还是体会表达。 那么,这样的内容依据什么取舍、甄选并进行教学设计呢? 一是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的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比如《花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除了字词类知识与技能外,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如花钟是怎样形成的;每种花是怎样开放的;每种花开放的时间……选择怎样的内容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呢?作为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我们只能把“教学内容”定位为:“通过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领会作者描写花开放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包括逻辑的准确和形象的准确),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并积累语言,适当地迁移运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设计教学时可以这样考虑:
1.品味句子逻辑的准确:看看表示花开放时间的词有什么不同,从而品味“左右”这个词在句子表达上的作用。 2.品味句子形象的准确: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每一种花的开放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想象这种花开放的情形,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形象生动。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因为牵牛花是紫色的,而且形状像喇叭,所以说它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作者用“吹”字,让我们觉得牵牛花开放时,就像调皮的孩子在吹喇叭。同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连句成段的感悟与语言积累:根据花开放的时间,在黑板的“钟面”上贴出相关的花,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式,并看“钟面”练习背诵。 我们有一位老师做得更好,他在教《花钟》时,抓了花开的时间与样子。课堂上,他把花开的时间与样子制成一张表。这张表分两次呈现,第一次罗列了课文中的九种花,××花开放了,××花开放了,就用这样的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一目了然。让孩子们读这九句话,读到后来,都不想读了。干吗呢?傻不傻?好!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就是要让你感到单调、感到枯燥、感到乏味。等到这种感觉出来了,再呈现原文,让学生对照原文,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改,这一改,句子的意思没变,但什么变了?味道变了、节奏变了、语言的精神面貌变了。通过比较,句子的语言意味、这样写的好处和妙处,学生自然心领神会。你看,这就是《花钟》的语文核心价值,关于言语表达方面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者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牵枝攀藤地引申、拓展,而是抓住重点,巧用对比,重锤敲击,泼墨如云,就像挖一口井,决不浅尝辄止,非得挖到汩汩的泉水冒出来为止。 二是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如沈大安老师提出的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我们应该选择两种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如《花钟》的第1自然段: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三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很有价值,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课堂上,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就要能有意识地发掘这些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 再看“陌生化”的语言现象,《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两个典型的语段: 语段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语段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很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语言规律,通过感悟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第一句,将“我的母亲”倒置,并进行多次反复,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而“立刻”一词的重复应用,则是给人一种快镜头的感觉,使母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一气呵成,再次感受母亲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看!两个语段承载了多么有价值的语言规律啊!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就能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但这并非是教参中指出的,而是教者深入解读文本的结果。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三是具有统领性,抓住它,就能整体把握文本,构建起大的阅读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课堂总是在“山脚下转悠”,或者始终如同隔靴挠痒,无法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高峰”。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必然存在,即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依据文本设计出能紧扣文本价值取向的统领性问题,并组织教学。 统领性问题也称为“主问题”,它在一篇文章中或者一节课中的地位就像一个国家的领袖。如《花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在学生充分初读,解决生字词后,我们可以紧扣“课文写了几种花?每种花开放的样子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样写它们开放时间与样子不同的?”这个统领性问题,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各种花怎样开放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花钟开花描写的各种不同的语式变换:每一种花如何开放的意思一样,但写法却不一样,有拟人、有白描、有的直截了当、有的生动描绘;体会到作者写每一种花开放时间时用词的准确。 吴忠豪教授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目标不清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凭借个人经验。”王荣生先生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就像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要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